广西海洋环境灾害过程与生态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25年4月经广西科技厅批复重组建设,整合了原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2014年认定)和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与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2018年认定)的优势资源,构建了“灾害防治-生态保护”一体化创新平台。实验室立足北部湾海域特色,围绕海气相互作用与动力致灾机制、环境-生态灾害立体监测与致灾机制解析、生物多样性维护与珍稀物种保护、海洋生态安全评估与调控等内容展开系统研究。汇聚物理海洋学、海洋环境科学、气象气候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团队,形成了海洋灾害预警预报与防灾减灾技术攻关、珍稀物种保护及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等特色研究体系。实验室在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海洋灾害防灾减灾、海洋珍稀动物养护、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区域特色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积极影响,尤其是面向东盟国家形成辐射示范作用。
本实验室立项以来引进及聘用多名国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海洋领域紧缺人才担任实验室科研工作,对现有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合理整合,初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62人,其中广西特聘专家1人,钦州市海鸥计划人才1人,八桂青年拔尖人才1人,学术带头人3人,正高职称18人,副高职称18人,具有博士学位47人,硕士学位14人,以中青年科研人员为主,35~45岁之间有39人,35岁以下10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建创新团队形成凝聚形成固定的三个研究方向:
(1)海气相互作用与动力致灾机制及灾害评估技术
以北部湾典型海洋、气象动力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海-气-浪-潮-地形多尺度非线性耦合过程,结合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开展台风、风暴潮、巨浪等灾害的致灾机制与演变规律研究。通过海洋调查、数值模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揭示北部湾水文气象灾害的成因机理,研发高精度灾害预警预报技术,构建覆盖北部湾及平陆运河经济带的高分辨率预警预报系统。同步开展海岸侵蚀、潮滩航道冲淤及承灾体脆弱性评估,建立多源观测网络实现灾害动态监测,为北部湾向海图强战略及平陆运河通航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
(2)海洋环境与生态灾害监测评估与安全保障技术
以北部湾典型环境、生态灾害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环境地球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态模型等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研究北部湾及平陆运河河口海湾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溯源及迁移转化机制。揭示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染物对河口海湾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研发适用于北部湾河口海湾的生物地球化学动力学模型,构建相应的灾害评估体系和防控预警技术,为地方政府在区域环境风险管控与生态灾害应急处理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生物多样性维护与珍稀物种保护技术
聚焦北部湾河口海湾典型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资源,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生境调查,揭示北部湾典型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珍稀濒危生物的分布特征,研究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及白海豚、中华鲎等珍稀物种保护技术。解决平陆运河建设及运行场景下河口海湾生态环境、珍稀物种保护和海洋环境生态修复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保障平陆运河经济带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网址:https://lmdbg.bbg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