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举办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多学科交叉 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4-06 | 发布人:科技处 | 阅读次数:

时间:2021年4月8日(星期四) 8:30-11:30

地点:7号教学楼7A-229会议室

主持人:彭世球研究员

报告主题及主讲人:

主题1:北部湾海洋热浪与珊瑚礁白化的合作研究建议

主讲人:于卫东教授中山大学

主题2:海面变化及其影响

主讲人:左成军教授上海海洋大学

主题3:北部湾珊瑚礁的复合污染胁迫及其响应机制

主讲人:徐向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主题4:北部湾地区综合地质结构探测与地质灾害评估

主讲人:赵明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主题5:北部湾北部海域富营养化评价及陆源氮污染物差别化减排措施研究

主讲人:鲁栋梁 副教授 北部湾大学

主题6:北部湾物理海洋与生物化学耦合模型构建

主讲人:程高磊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主讲人简介:

于卫东,博士,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2016年-2019年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任研究员,2016年-2018年在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泰国普吉)任副主任2019年任顾问,2019年至今在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任教授。主要从事全球海洋观测和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研究,特别是季风-海洋相互作用、热带印度洋多尺度变化等。2005年起开拓印度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科学考察,为我国印度洋科考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参与了十余个印度洋的科学考察航次。研究领域:参与并领导CLIVAR-GOOS印度洋工作组(2009-2013)、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2020计划(TPOS 2020, 2018-)、第三次全球海洋观测大会(OceanObs'19, 2019)、海洋气候观测专家委员会(OOPC, 2020-),参与推动第二次国际印度洋考察(IIOE-2,2015-2020),领导其旗舰计划东印度洋上升流研究计划(EIOURI)。推动我国与东南亚与环印度洋国家的海洋领域合作,牵头发起了区域合作计划“亚洲季风爆发及其社会与生态影响(MOMSEI, 2010-2020)”,建立了中国-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2010-,雅加达)、中国-泰国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2013-,普吉)。

左成军,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和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潮波动力学以及环流等相关研究工作。开展了海平面变化机制、海平面变化的预测预报、海平面变化对近海和海岸带的影响与适应技术等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技术研究;国内外首次提出海平面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对陆架海潮波运动具有显著影响。主持“973”课题(1)、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2)、“863”、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2)等40余项国家基础研究项目和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9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8项。

徐向荣,博士,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人才引进计划(“百人计划”),同年加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建了海洋环境污染与修复技术学科组。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峡联合基金、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中国工程院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项目等10多项科研项目。已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Limnology & Oceanograph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国际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被SCI总引4000多次,H指数41,出版译著1部、参编专著1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赵明辉,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专业。主要从事主动源海底地震仪的地震结构研究,曾先后9次参加基金委共享航次、大洋环球航次、南极科考等,担任首席科学家1次;近年主持国家基金重点项目3项和面上项目3项;发表论文56篇,参与撰写专著2本。主要业绩:1、获得了南海中央次海盆三维空间变化的速度结构及珍贝-黄岩海山链形成机制;提出在海盆停止扩张后,6-10 Ma岩浆活动沿着先存的构造薄弱带减压熔融上涌,形成了受到了构造与岩浆双重控制的珍贝-黄岩海山链。2、获得的超慢速(西南印度洋)和慢速(大西洋)洋中脊热液区的三维地震结构展布特征,展示了洋壳强烈不对称的增生过程,证明了拆离断层在洋脊扩张中的重要作用。3、利用纵波速度结构及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研究结果,揭示了南海东北部地壳本质是属于张裂期后岩浆活动改造的减薄陆壳,基于马尼拉海沟俯冲板片及古地磁数据,初步构建南海与菲律宾海板块之间的构造演化模式。

鲁栋梁,博士,北部湾大学副教授,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现任广西北部湾海洋灾害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近海生源要素(N)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水质环境的调控机制、陆源典型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理论与应用技术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项(其中重点1项)、广西教育厅2项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PB和ECS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19篇,其中二区5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其中1项为国际专利;获得广西自然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和钦州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程高磊,具有地理学、物理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学背景,南京大学与加拿大Dalhousi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于2020年6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20年9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近海物质输运模拟,在北部湾环流和泥沙输运、近岸沉积物输运及地形演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主要从事珠江口及南海北部的河口与陆架环流、泥沙及水质生态输运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关闭